1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 Blegdamsvej 9B, F2071耳鼻喉科和听力学
2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 Blegdamsvej 9B, F2071耳鼻喉科和听力学
3.丹麦欧登塞欧登塞医院皮肤和过敏科教授
4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 Blegdamsvej 9B, F2071,耳鼻喉科和听科学顾问
*通讯地址:Sannia Mia Sveningsen Sjostedt,耳鼻喉科和听力学,Rigshospitalet, Blegdamsvej 9B, F2071,哥本哈根,丹麦,Email: sannia@dadlnet.dk
日期:提交:2017年9月11日;经核准的:2017年9月18日;出版:2017年9月20日
如何引用这篇文章:斯约斯泰特SMS, Rasmussen EHR, Bygum A, Springborg LK.一位年轻斯堪的纳维亚妇女的菊池氏病。heights Otolaryngol and Rhinol. 2017;1: 069 - 076。
DOI:10.29328 / journal.hor.1001012
版权:©2017 Sjostedt SMS等。这是一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证发行的开必威体育西汉姆联放获取文章,允许在任何媒体中不受限制地使用、发行和复制,前提是正确引用了原始作品。
21岁女性,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盗汗。起初,我们怀疑是淋巴瘤,为了做出诊断,切除了其中一个肿大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菊池氏病,通常是一种良性综合征,可自行消退。这种疾病非常罕见,尤其是在白种人中。亚洲人后裔的发病率较高。
患者颈部淋巴结持续肿胀数月,怀疑为恶性转化,进一步切除淋巴结。然而,检查结果只显示菊池氏病。没有进行特别的治疗。随访检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该患者目前正在等待另一个肿胀淋巴结的切除,怀疑菊池氏病复发。
菊池氏病(也被称为菊池-藤本氏病或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罕见的鉴别诊断,当遇到颈部淋巴结病患者时需要考虑。它于1972年在日本首次被描述,目前在亚洲人群中最常见[1-3],但也有在白种人患者中被描述[1,4]。由于未知的原因,女性患[1]病的人数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该病通常在第四个十年之前发病。一般症状通常不明确(白细胞减少、疲劳、低烧、淋巴结炎),可能与其他几种诊断相混淆,如恶性疾病、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常,这种疾病表现为疼痛的淋巴结病,并伴有发热、不适和疲劳。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受累(56- 98%),直径0.5-4厘米。可累及锁骨上、腋窝、上纵隔、门腔或腹膜后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该病也可以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作为唯一症状。症状通常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该疾病的非特异性症状和罕见性意味着需要考虑许多其他鉴别诊断,如淋巴瘤、结核病、转移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猫抓病[1,5-8]。
菊池氏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得到证实,但有人提出与病毒感染和随后的免疫反应有关。然而,已经描述了一些致命的菊池样疾病的病例,一些病例发生在已经患有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身上[2,4]。
细针穿刺活检(FNAB)不能提供诊断,因此应切除整个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9]。典型的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各种组织细胞、碎片、免疫母细胞(t细胞)和大小淋巴细胞[9,10]。
血液样本通常显示淋巴细胞增多的白细胞减少和外周血中的非典型淋巴细胞,血沉(ESR)和转氨酶以及乳酸脱氢酶(LDH)通常升高[4]。
Kicuchi病是一种基于局灶性皮质和皮质旁坏死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伴有明显的核破裂和新月体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样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结中无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包括CD68+/CD123+浆细胞样组织细胞和转化的淋巴细胞,主要是表达穿孔素的CD8+T淋巴细胞,参与激发靶细胞凋亡。组织细胞、活化T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小管上皮结构类似于SLE和病毒性疾病[5]。然而,在SLE淋巴结炎中,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苏木精小体通常存在[2]。
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已提出一种超免疫反应。据信,一种未知的感染触发器激发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其中细胞破坏是由CD8 t淋巴细胞引起的凋亡。一项研究显示t细胞受体抗原重排的寡克隆模式,因此表明是良性反应而不是克隆t细胞恶性反应[5]。多种感染性病原体(布鲁氏菌、耶尔森菌、弓形虫病、Ebstein-Barr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型(HHV6)、乙型肝炎病毒(HBV)、巨细胞病毒(CMV))被怀疑,但血液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血清学研究和氢化技术检查通常为阴性[1,2,4]。皮肤受累约30%的患者[3]。
这种疾病通常是良性的,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一些人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缓解症状,在更具攻击性的情况下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5,6,11]。症状通常在6个月内消失[1,9],但据报道持续时间长达37个月[12]。
[1]患者中只有3- 4%出现复发,但可能会延迟19年出现[4,5]。有几篇论文推荐长期随访,因为假设与SLE有关[2,5]。
我们报告了一名北欧裔年轻女性的菊池病病例。2015年5月,一名21岁女性出现耳鼻喉(ENT)在大约四到五个月的时间里,科室出现左侧、压痛的颈部淋巴结病。肿胀伴有频繁和严重的盗汗,但没有体重减轻、发烧或其他B型症状(疲劳、食欲减退)颈部肿胀是在普通感冒发作期间开始的,但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相反,并未消退。
该患者在疑似淋巴瘤的全科医生的快速癌症转诊计划中被转诊到耳鼻喉科。除口服避孕药外,她身体健康,没有定期用药。没有家族史,也没有吸烟或饮酒。她的BMI为30.1。
当第一次评估,病人淋巴结肿大双边关系密切胸锁乳突肌肌肉(级别2,3),以及扩大招标的集合淋巴结的左侧颈部(要求等级5)。看上去正常的淋巴结超声检查显示小血管的脖子双边。颈部外侧可见几个较大的淋巴结;左侧发现一团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的尺寸为10x10x10毫米。
耳鼻咽喉科检查的其余部分,包括纤维视神经鼻咽喉镜检查,均正常。所有血样均正常,包括全血计数(CBC)和乳酸脱氢酶(LDH)(见调查)。
从两个最大的淋巴结行FNAB检查并送去快速分析。检查淋巴细胞群正常。然而,由于单用FNAB不能排除淋巴瘤,她第一次预约不到5天就手术切除了一个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学检查显示菊池病,未开始治疗。
患者在三个月后再次出现,超声检查发现另一个肿大的淋巴结位于原疤痕下方20x20x10 mm。从该淋巴结中取出FNAB;组织学检查显示淋巴细胞群正常。
病人随后被转介到感染医学部进行评估。采集新血样;患者HIV阴性、弓形虫阴性、CMV阴性,但有EBV感染的迹象。
初次接触8个月后,患者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持续盗汗而再次转诊到耳鼻喉科。感染医学专家担心患者是否患有与菊池病无关的淋巴瘤。
超声检查示下颌角附近有2个肿大淋巴结,颈部中线附近有6个肿大淋巴结,最大25 × 10 × 10 mm。
另外切除了三个淋巴结,包括超声检查显示的两个肿大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再次显示菊池氏病。该患者每半年到传染病部进行一次随访,目前正在等待切除另一个肿大的颈部淋巴结,怀疑她的菊池病复发。
血液测试结果
•Hgb 8.4 mmol/L[正常范围7.3-9.5 mmol/L]
白细胞7.8x109/L[正常范围3.5-8.8x109/L]
•b基纤维细胞0,03x109/L[正常范围0.00-0.10x109/L]
•b -嗜酸性纤维细胞0,07x109/L[正常范围0.04-0.50x109/L]
•B淋巴细胞2,7x109/L[正常范围1.0-3.5x109/L]
•B-后骨髓/骨髓/早幼粒细胞0,01x109/L[正常范围0.00-0.04x109/L]
•b -单核细胞0.6x109/L[正常范围0.20-0.76x109/L]
•b -中性细胞4.4 × 109/L[正常范围1.6-5.9 × 109/L]
•b -长号细胞422x109/L[正常范围145-390x109/L]
•沉积反应:4个工作单元(2-20)(2015年2月10日)
•CRP 4 mg/L[正常范围<10 mg/L]
•碱性磷酸酶58 U/L[正常范围35-105 U/L]
•乳酸脱氢酶167 U/L[正常范围105-205 U/L]
•门冬氨酸转氨酶34 U/L[正常范围15-35 U/L]
•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抗体+Ag)0[正常范围0-0]
•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子阴性
•EBV抗体IgM(VCA)阴性
•EBNV AB IgG阳性
•EBV IgG(VCA)阳性
弓形虫病IgM、IgG抗体阴性
•巨细胞病毒IgM、IgG抗体阴性
切除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2015年10月,颈部淋巴结,V级不详:淋巴结肿大,结构保留,皮质b细胞滤泡,滤泡间以T细胞为主,无不典型特征。更大的坏死区域,包含细胞碎片和纤维蛋白沉积,没有重要的粒细胞。对应坏死区域聚集的组织细胞部分mpo阳性,无霍奇金细胞,不怀疑恶性淋巴瘤。上皮细胞。无真菌或抗酸细菌(图1-4)。
治疗
由于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该患者进行了适当的保守治疗。
成果和后续行动
病人等待切除一个新的肿大的颈部淋巴结,怀疑再次复发。
患者表现为持续增大的颈部淋巴结和非特异性一般症状。细针吸出(FNA)显示正常淋巴细胞群。为了得到诊断,切除了一个淋巴结。由于不能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该手术是在患者第一次预约后5天进行的。病人在8个月后怀疑淋巴瘤,从她的门诊感染性内科再次转诊。FNA显示淋巴细胞群正常,淋巴结也被切除。两项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菊池病。
菊池氏病常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一些最初被误诊的患者接受了化疗[5,9]。因此,意识到这个实体是很重要的。
组织病理学诊断可能难以确定,菊池病被误认为是反应性淋巴结炎和NHL[9]。后者可能是由于窦的闭塞和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和免疫母细胞的增殖[10]。其他组织学和临床鉴别诊断包括结核性腺炎、猫抓病和疱疹病毒感染[9]。
根据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菊池病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如臂丛神经炎(锁骨上区)[8],胃肠道症状(门静脉周围和腹膜后淋巴结[6])。
有报道称,菊池病与其他疾病(如斯蒂尔病)同时发生,斯蒂尔病患者中皮疹和关节炎的比例较高[7],甲状腺癌患者中菊池病类似转移[1]。
我们的病例是不寻常的,因为患者有两次复发,这是罕见的[10],为诊断目的首次切除淋巴结数月后。复发发生在同一解剖部位,为排除淋巴瘤,首次切除淋巴结。患者等待切除淋巴结,最近怀疑复发。
菊池氏病和SLE之间的联系被怀疑。这两种疾病在年轻女性中有共同优势,并且在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水平上有相似之处[2,4,9]。皮肤病变可能表明演变为SLE。也怀疑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Still’s病、桥本甲状腺炎、多发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炎、Sjögren’s综合征、皮肤坏死性血管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抗磷脂综合征以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有关[5,7,10]。
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包括淋巴瘤(恶性疾病,常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通常与异常血液样本有关,肝脾肿大或b症状[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HIV患者可出现良性淋巴结病变。然而,这也与霍奇金病(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卡斯尔曼病(CD)和卡波西肉瘤(KS)有关,因此必须进行淋巴结活检,即使已知艾滋病毒感染[13],猫抓病(在猫及其跳蚤中发现巴尔通体henselae感染,通过咬和抓伤传染。该病在儿童中最常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病,伴有不适、疼痛,在某些病例中级别较低。感染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可扩散到眼睛、肝脏、脾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Klotz et al. 2011))[14]、巨细胞病毒(CMV)/Ebstein-Bar病毒(EBV) (EBV和CVM感染。可表现为持续性多灶性淋巴结病。EBV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HD和NHL)相关,特别是在免疫缺陷患者[13]、弓形虫病(细胞内寄生虫感染;刚地弓形虫,来自未煮熟的含有囊肿的肉类或受猫粪卵囊污染的水/食物。感染通常无症状,但可表现为孤立的无压痛的离散性颈部淋巴结病。大多数病例为良性,不需要抗生素[15],Castleman氏病(一种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具有恶性潜能。 The disease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clinical findings: unicentric and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the first of which is often asymptomatic, most commonly present in the mediastinum, usually an incidental finding on imaging, the latter a systemic disease with significant peripheral lymphadenopathy and hepatosplenomegaly, associated with HIV and KS, rapidly progressive fatal form and a more chronic form [13], and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 (EBV-related 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riginally described as pulmonary angiitis with infiltrates of atypical B cells infected with EBV. The disease usually presents in patients between 30 and 50 years of age with shortness of breath, cough and chest pains as well as systemic symptoms such as fatigue, fever and weight loss. 20-50 % of patients have skin lesions (erythematous rash, subcutaneous nodules, or plaques). The clinical course varies from spontaneous resolution to rapid fatality [13].
学习要点/把信息带回家
菊池氏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结肿大和/或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基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无需特殊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病情为良性,症状在6个月内缓解
·长期随访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这是一个谨慎的选择。